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欢迎莅临

土壤资源利用与质量提升团队

时间: 2020/07/22   作者:   点击:

             

                 一.   团队简介

本团队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土壤研究所平台,面向国家、湖南省和社会行业的重大现实需求,长期从事土壤资源利用、耕地地力提升和土壤质量保育与提升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拥有全职人员11名,其中博导2人、硕导11人、教授4人,常年在站博士后1-2名,在读博士生4-6名,在读硕士生15-20名。近5年来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烟草专卖局、省教育厅及省农委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40/年,其中SCI收录3~5/年,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研究成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二.   团队成员

团队负责人:盛浩 副教授

团队固定成员:张杨珠 教授、黄运湘 教授、王翠红 教授、周清 教授、谢红霞 副教授、袁红 副教授、聂三安 副教授、张亮 讲师、段良霞 讲师、欧阳凯 讲师

                                   

三.   主要研究方向                                    

1)土壤分类、地力评价和土壤质量保育与提升的理论与技术

2)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农艺修复、治理技术与效果评价

3)土壤微生物微观机理与土壤健康评价理论与技术

 

四.   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课题

 

项目来源

名称

负责人

起讫时间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

湖南省土系调查与土系志编制

张杨珠

2014-2018

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

作物生长水分与营养土壤生境调控技术

张杨珠

2013-2017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中亚热带稻田生物质-有机肥料-农田系统模式构建与示范

张杨珠

2012-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南方岩溶区峰丛土壤自然风化演替过程中微结构变化及其应变机理

 

2018-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红壤坡面团聚体稳定性对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机制

段良霞

2019-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厌氧氨氧化活性差异的土壤-微生物机理

聂三安

2017-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农林用地底土有机碳稳定机理研究

 

2016-2019

农业农村部

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综合评价

张杨珠

2015-2017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效果综合评估及跟踪监测评价

张杨珠

2019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2015年度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综合评价

张杨珠

2016-2017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长沙市、株洲市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过程与效果评价

 

2016-2017

农业农村部

轮作休耕试点区域耕地质量监测

 

201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多物种生物膜与土壤纳米组分间的互作分子机制

欧阳凯

2020-2022

湖南省水利厅

蒸水流域水沙演变特征及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研究

谢红霞

 

2017-2020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监测点信息采集与分析

 

2018-2019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监测点信息分析及休耕县(市、区)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

 

2019-2020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稻田镉污染修复治理水稻施肥管理技术规程编制

黄运湘

2015-2017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评定规范编制

黄运湘

2016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灌溉水镉污染净化和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研究子项目——稻田施肥标准研究与制订

黄运湘

2014-2015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湖南省耕地质量时空属一体化数据库建设

 

2016-2017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不同成土母质中的镉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2016-2017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镉污染稻田商品有机肥修复效果动态监测

 

2015-2017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试点区耕地质量监测

 

 

2016-2018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技术模式示范

 

2018-2020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湖南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2015-2018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花生-蚯蚓”联合修复技术模式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效果

 

2018-2020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谢红霞

2020

湖南省科技厅

《湖南土壤》科普视频作品创作

 

2019-2020

湖南省科技厅

红壤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再分布的影响

段良霞

2019-2021

湖南省科技厅

辣椒疫霉病病害胁迫条件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网络对根系化感作用的响应

 

2018-2020

湖南省科技厅

多物种生物膜对土壤活性颗粒的响应机制

欧阳凯

2020-2022

福建省科技厅

梯田稻田厌氧氨氧化活性及其微生物机理研究

聂三安

2017-2019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石灰岩母质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2016-2017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典型山地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基层系统分类研究

 

2015-2018

湖南省教育厅

连作对玉竹根际微生物互作网络的影响及其机理

 

2018-2020

湖南省教育厅

青枯病害胁迫条件下番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互作网络的影响,

 

2019-2021

湖南省教育厅

湘江流域土壤侵蚀产沙及养分流失的时空特征及变化机理

谢红霞

2019-20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湖南长株潭地区低镉稻米和结构调整作物中镉含量检测与修复效果评估

张杨珠

2018-2019

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

湖南省2016年度株洲市土壤详查检测数据分析与复核

张杨珠

2017-2019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自然演替序列下不同石灰岩土壤铁铝形态及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20-2021

岳阳市国土资源勘测院

岳阳市2014年度耕地等别年度更新评价

黄运湘

2016-2017

岳阳市国土资源勘测院

岳阳市2015年度耕地等别年度监测、更新评价

黄运湘

2016-2018

岳阳市国土资源勘测院

岳阳市2016年度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

黄运湘

2016-2017

岳阳市国土资源勘测院

岳阳市2017年耕地等别年度监测、更新评价

黄运湘

2017-2018

岳阳市国土资源勘测院

岳阳市市本级(岳阳楼区、南湖风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技术指导

黄运湘

2018-2019

永顺县农业局

永顺县耕地地力评价数据空间复核及重建方法与技术研究

 

2016

 

五.   代表性论著、专利与标准

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

名称

著(编)者

发行年

出版社

中国土系志 湖南卷

张杨珠、周清、盛浩、欧阳宁相

2020

科学出版社

亚热带典型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利用

盛浩、欧阳宁相、周清、黄运湘

2020

科学出版社

肥料施用技术

张杨珠、黄运湘、谭周进、聂军、盛浩、张亮

2018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自然资源通典·湖南卷

谢红霞(副主编)

2018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地质与地貌学(第二版)

张扬珠(副主编)

2017

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

黄运湘(参编)

2017

中国农业出版社

Bioformulations of Novel Indigenous Rhizobacterial Strains for Managing Soilborne Pathogens

张亮(参编)

2016

Springer India

土壤学(南方本 第三版)

黄运湘(参编)

2014

中国农业出版社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手册

张扬珠(主编)

2013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土壤科学与湖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扬珠(主编)

2011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张扬珠(主编)

2011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专利与标准制定

成果

名称

发明/制定人

时间

发明专利号:201910391962.7

一种艺术土球的制作方法

盛浩,满志勇,黄得志,薛毅,杨刚,李源钊

2019

发明专利号:201810311148.5

越冬花椰菜的水肥一体化负压灌溉方法

黄运湘,龙怀玉,张杨珠,向艳艳

2018

地方标准

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  水稻施肥管理技术规程

黄运湘

2017

地方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评定技术规程

黄运湘

2017

 

近年代表性论文

[1]    Duan L, Li Z, Xie H, Yuan H, Li Z, Zhou Q*. Regional patter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its influence upon the plough layers of cropland.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 doi:10.1002/ldr.3610.

[2]    Duan L, Xie H, Li Z, Yuan H, Guo Y, Xiao X, Zhou Q*. Us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to identify factors controlling rice yield in southern China. Agronomy Journal. 2020, doi: 10.1002/agj2.20161.

[3]    Duan L, Li Z, Xie H, Li Z, Zhang L, Zhou Q*. Large-scal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eight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within paddy fields. Catena, 2020, 188: 104350.

[4]    Yu Z, Zhang YZ*, Sheng H, Zhang L, Zhou Q, Yan X. Composition of clay minerals and their pedogenetic and taxonomic implications for Stagnic Anthroso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0, doi.org/10.1007/s11368-019-02499-w.

[5]    Huang Y, Sheng H*, Zhang YZ, Zhou P. Remediation of Cd-contaminated acidic paddy fields with four-year consecutive liming.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0, 188(30):109903. 

[6]    Xue T, Liao X, Wang L, Gong X, Zhao F, Ai J, Zhang Y*. Effects of adding selenium on different remediation measures of paddy fields with slight–moderate cadmium contaminati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20, 42: 377–388.

[7]    Cui X, Zhang Y*, Gao J*, Peng F, Gao P.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sustained higher nutrient status and rhizospheric bacterial diversity in reddish paddy soil of Central South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16554.

[8]    Huang J, Duan Y, Xu M, Zhai L, Zhang X, Wang B, Zhang Y*. Nitrogen mobility,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estimated leaching loss from long-term manure incorporation in red soil.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9): 2082-2092.

[9]    Xie, H, Zhou, Q, Zheng S, Wang H, Zhang M, Guo Y.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the cover and management factor in the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model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The Proceedings of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o-Geoinformatics, 2018, Doi: 10.1109/Agro-Geoinformatics.2018.8476016.

[10]Sheng H*, Zhou P, Zhang Y, Kuzyakov Y, Zhou Q, Ge T, Wang C. Loss of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om subsoil due to land-use changes in subtropical Chin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5, 88: 148-157.

[11]张亮, 盛浩, 袁红, 段良霞. 多粘类芽孢杆菌LRS-1对辣椒疫霉病害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0, 51(2): 1-7.

[12]刘利杉, 黄运湘, 黄楚瑜, 满海燕. 水溶性有机肥料对水稻产量和镉吸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5): 826-831.

 

六.   标志性成果

 

奖项

名称

主持人

时间

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张扬珠

2013

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湖南耕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与固定态铵的释放规律

张杨珠

2009

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2010

 

1、湖南耕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与固定态铵的释放规律:土壤固定态铵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形态,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及固定态铵的释放在土壤对肥料氮素的保持和对作物的供氮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湖南省重大科技项目的资助下,针对湖南耕地土壤固定态铵的现状以及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与固定态铵释放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在土壤的保氮供氮中的作用的系统研究呈现空白的现状,系统研究了湖南省主要类型旱土和水稻土的固定态铵含量以及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和固定态铵的释放规律。共发表科研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2篇分别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篇、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湖南农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篇;成果获得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员有张杨珠(1)、万大娟(2,学生)、黄顺红(3,学生)、黄运湘(5)、颜雄(6,学生)。

 

2、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与其所处的土壤环境组成了土壤微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在有机质矿化、腐殖质形成以及污染土壤修复等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土壤微生物区系与活性又受作物种植、土壤耕作及施肥等农业技术的影响。载国家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下,历时12年,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盆栽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以及现代微生物学分析技术,系统探讨了施肥、种植和耕作等农业技术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为选择科学有效的农业技术和土壤质量保育与评价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共发表论文32篇(包括一级学报论文19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获得2014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员有张杨珠(1)、陈建国(3,学生)、周卫军(5)、颜雄(6,学生)

 

七.   教学及人才培养

团队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在省级、校级或院级教学竞赛中获奖;所承担教学任务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基础专业课程;年均承担本科或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1-2项;拥有300 m2、藏品2000余件的土壤标本馆、200 m2的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

 

近年主持教研教改课题

项目来源

名称

负责人

起讫时间

湖南省教育厅

基于微信教学机器人的《土壤生物化学》课程研究生智能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亮

2020-2021

湖南省教育厅

科学视频在农学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盛浩

2019-2020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

农业院校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课程研究与教材建设

袁红

2018-2021

团队学术氛围深厚,现有在读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33人;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指导本科生与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承担大学生创新性实践与训练项目1-2/年,研究生创新性研究1-2/年,并多次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等竞赛中获奖。

本团队热忱欢迎具有较好的化学、数学、英语基础,性格开朗,勤奋踏实,对神奇的土壤拥有好奇心,对科研追求执着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报考加入我们的团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考生报考联系邮件请附个人详细简历。

 

八.   团队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shenghao82@hunau.edu.cn

点击下载文件:
Baidu
sogou